香港与内地本月8日实施首阶段“通关” 每日最多6万港人“北上”******
中新社香港1月5日电 (记者 刘大炜)香港特区政府5日举行记者会公布香港与内地“通关”安排。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表示,自本月8日起实施首阶段“通关”安排,每日通过香港陆海空口岸单向北上内地的港人限额为6万人。
据悉,首阶段“通关”将开放7个口岸。其中,深圳湾、文锦渡、落马洲支线3个陆路口岸每日单向限额5万港人。港澳客轮码头、中国客运码头(即“中港码头”)2个海运口岸以及机场、港珠澳大桥则无人数限制,单向运力每日亦可有1万港人。
李家超表示,此次“通关”选择的口岸主要考虑地理位置方便香港市民前往内地,有的口岸因正在进行施工等原因空间较狭窄,故先安排运行其他口岸。特区政府将每日密切关注“通关”状况,后续人数安排会视实际运作而定。
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介绍“通关”安排细则时表示,首阶段开放的口岸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售票机制管控的机场、港珠澳大桥、港澳客轮码头和中国客运码头,由于相关设施可按本身运载能力设定最高旅客处理量,因此无需设人数限制,但使用私家车或跨境出租车经港珠澳大桥过关的司机和乘客仍需经预约前往内地。另一类为陆路口岸,即深圳湾、文锦渡和落马洲支线3个口岸将恢复旅检服务并设人数限制。
陈国基指出,在港内地居民返回内地、内地港人回港均不占用“通关”名额。但无论从香港入境内地的港人,或从内地入境香港的内地人士,都必须在出行前48小时进行新冠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才能入境。
关于广深港高铁何时开通,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表示,高铁自通车至2020年暂停运营之间时间较短,前线工作人员需要时间恢复及熟悉工作流程,故未能于8日首阶段“通关”时恢复运营。希望高铁不迟于1月15日起恢复运作;届时来往香港西九龙站至广东福田站、深圳北站、广州南站的车次亦可恢复。
至于“通关”后的检疫安排,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表示,建议抵港人士抵港后进行连续5天的快速抗原检测,监察自身健康状况。如在香港发现确诊,须通过卫生署上报系统进行上报。
此外,特区政府于当天18时推出网上预约系统,供经深圳湾、文锦渡、落马洲支线、港珠澳大桥口岸入境内地的港人预约,其中港珠澳大桥口岸预约适用于私家车或跨境出租车司机及乘客。该系统首阶段提供1月8日至3月4日共8周的预约时段。(完)
A股30年再出发 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
期待中国资本市场“从新出发、从严治理”,在新的征途呈现出更理性、更健康、更成熟的风貌。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业,首批“老八股”上市,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如今,A股市场已风雨兼程走过整整30年的历程。
相对于境外成熟市场数百年的历史,刚满30周岁的A股市场还很年轻。但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比如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已趋成型。从此前只有沪深主板,到现在的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以及目前已颇具规模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层次分明,也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奠定了基础。科创板的设立,启动注册制试点等,则在资本市场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让A股市场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算上深交所开业后的五只股票,A股市场最初挂牌的上市公司只有13家。数量虽少,但意义非凡。没有这13家上市公司打头阵,沪深股市就不可能有目前超过4100家的规模,以及近80万亿的总市值。随着A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才不断提升。
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角度看,A股也功不可没。根据Wind资讯数据,截至12月18日,30年来,A股IPO首发融资规模达3.65万亿元,再融资规模达11.97万亿元,合计15.62万亿元。相对于发行债券、银行借贷融资,直接融资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加高效。
不仅如此,30年来,资本市场也成就了一大批明星上市公司。像万科、格力、茅台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众多民营企业、惠及国计民生的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资本市场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拥有资本市场这一退出通道,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型企业等也能获得风投、私募股权基金的支持,反过来又能促进这类企业的发展。
然而,而立之年再出发,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资本市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当下的不足,通过不断改革与完善,将资本市场推上更高的台阶。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当前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质量整体上不高的问题。虽然沪深股市挂牌公司已超过4100家,但上市公司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某些上市公司长期不分红、不回报股东,没有任何的投资价值,也与监管部门倡导的积极分红政策相悖。
其次,公司治理水平普遍不高也是一大硬伤。上市公司实控人、大股东、董监高等职责界限与法律责任不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运作不规范,独董不独,内控机制形同虚设,信息披露存在短板等,都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与紊乱的具体表现,更是其治理水平不高的表现。
此外,投资者保护不到位同样不可被忽视。投资者保护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资本市场一“老大难”问题。其集中表现为违规成本低,以及维权难。新证券法虽然大幅提高了违规成本,且推出中国版的证券集体诉讼制度,但投资者利益保护工作仍然存在漏洞。比如刑法、公司法还没有同步修订到位。缺乏刑法的联动修法,对于违规行为的打击,将呈现出跛脚的一面。
期待中国资本市场“从新出发、从严治理”,在新的征途呈现出更理性、更健康、更成熟的风貌。
□曹中铭(财经评论人)